、《申论》答案拟制中存在的问题
作为公务员考试科目的《申论》,申论的“申”主要有三层意思:一是束紧,即概括材料,要求把材料的要点有条理列出。二是申明,即清楚表明观点。三是延伸,即对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、追问。既要求就一些观点进行分析、论证。因而申有概括、分析之意,也有申明、申辩之意,亦有引申、重申之意。在考试时可以要求概括材料、分析材料、表明观点、辩论事实、旁征博引、反复表达。
申论的“论”,主要是指“(引言为申)直言为论”。因而申论的语言是直白的。表现为客观、平实、简洁、明确,去藻饰、去浮华、去俗艳,无故弄玄虚之感,无矫揉造作之态。
申论答案的拟写,在束紧材料时必须本着于材料,不能游离于材料,因而答案应当是材料中所提供的,不能夹带私货。
申论答案的拟写,在表明观点时应当与上级领导保持高度一致,结合本地实际,表明本级政府或部门观点。不得含糊其辞,不得出现歧义。语言简单明了,语意一目了然。
申论答案的拟写,在引申时务必由点及面,由外到内,由现象及本质,由主要到次要。在重申时务必多次表明观点,可以采用标题显旨、开篇显旨、文中显旨、篇末显旨、首尾呼应等手段。务要讲观点多次提出,每次提出都要保持提法统一,论述时又要深化细化。
申论本是主观性试题,但其答案客观性却很强。真正是高素质的考生,面对相同的材料,相同的申论要求,其答案应当是高度相近的。这是申论考试即将面临的困境。除非与阅卷场答案雷同,一般不能认为有作弊嫌疑。
当然,国考申论与省考申论不同,如果上半年省考申论主要考查学生“不变”的能力,即基本具有机关里边如何汇报工作、提出对策、进行论证这样基本能力就可以了,那下半年的省考申论则应当注重“变”的能力,即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如何随机应变,将不同的材料、不同的语言风格、不同的观点统一到“公”的旗帜下就可以了。而国考则是“无招胜有招”,得学会从全局的高度、政治的高度驾驭复杂局面,解决复杂问题。
由于申论答案的保密要求很高,所以我在这里只能做理论的讲解,不便举例。根据我对答案的分析,当前,在主观化命题、客观化阅卷的情况下,申论答案和评分标准主要有以下问题:
一是概括材料题答案要点不全面。在按点给分的情况下,答案要点不全面是非常严重的问题。如果考生根据材料写出了全面的答案要点,而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都没有涉及的话,一部分高素质将与公务员失之交臂。据笔者所知,有些参考答案中的得分点是不全面的、不完善的、甚至是不必要的,是与申论要求无关的。
二是对策的弹性评价方式不合理。比如说一些评分标准中有“酌情给分”,公务员考试是要追求科学性的,“酌情”还是“酌文”?“酌情给分”使得阅卷教师凭个人爱好打分得到“制度许可”。在查分只查形式、不查内容的情况下,这种“酌情”的科学性就值得商榷了。
三是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合理。一些地方参照高考作文、一些地方按议论文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申论作文,这是对申论的误解,至少是理解不深刻。申论要求结合材料,而事实上,材料一旦给定,那论点、论据、论证这三要素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,因而写出来的优秀作文应当有很多规定之处(有些观点不便公开交流,就此打住)。满分作文是该有样板的。
四是对申论形式上的分数的评判偏于主观化。书写工整、语言流畅、表达简洁、条理清晰、符合格式等容易流于主观,而事实上这些都可以细化和量化。
由于公务员考试是一项政治性、政策性、纪律性很强的工作,所以本文当中仅就一些可以公开的问题进行交流,其他更深入、更细致的问题不便交流。敬请理解。笔者愿意在非公开场合与在申论命题、阅卷方面有实际经验的专家、教授、学者、官员做更进一步的交流。